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骄阳下“手绘”芦蒿“长卷”

字体大小:

李自锁检查芦蒿枝条的品质

李自锁一早在田里忙碌

芦蒿移栽进入关键期

八月热浪翻涌,芦蒿的移栽种植正处于关键时期,芜湖市鸠江区汤沟镇红旗村的农田地表热浪滚滚,今年60岁的李自锁夫妇和请来的一些乡亲正与酷暑赛跑,用双手种下明年春节餐桌的佳肴,也种下这一年的希望

虽然立秋已有一周,但是芜湖的气温还是比较高。上午8时许,阳光的热力愈发高涨,李自锁的身影持续在芦蒿田里起伏。裸露的金属大棚骨架在烈日下静静矗立,失去塑料薄膜的阻隔,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这片热土上。渐渐地,李自锁古铜色的脖颈上,汗珠汇成细流,浸透了褪色的布衫。每一次躬身,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如精密仪器般将芦蒿枝条插入不久前翻过的田土中——这个动作每日需重复成千上万次。“正是紧要关头,歇不得。”直起腰时,李自锁捶着僵硬的腰背说道。这样的日子已持续十余天,晨星见证他下地,暮色迎接他归家,只有在午后最热的两三小时,李自锁才躲躲能晒脱皮的日头。未来那成片的芦蒿是否带来回报,全凭他和老伴的双手一寸寸铺展。

芦蒿扦插是一项颇具经验要求的工作,并非单纯的机械化操作:选取半木质化茎段,剪成一定长度的段节,种植时的入土深度和植株的间距必须控制在确定的数值。这些全凭农人的肌肉记忆完成。不远处,一位村民正检修滴灌系统——黑色胶管如毛细血管铺展,细密水流精准渗入芦蒿根部。这套节水系统是应对旱情的“生命线”,同时也使田地变得更加细碎难行。种种因素限制着机械化的推广,芦蒿种植必须由村民们徒手攻坚克难。

记者了解到,红旗村的3800亩瓜、菜版图色彩斑斓:5月的吊瓜成熟后即被抢购完,夏季的西瓜、土豆与秋季的辣椒、毛豆轮番登场,但冬季芦蒿仍是“拳头产品”。李自锁告诉记者,“春节前最高能卖十几块钱一斤,十亩纯收入数万元就是一家子每年重要的盼头,儿子才刚刚参加工作,我们还要为他再忙几年”。

微风吹过长江大堤,给暑热的大地带来一阵温柔的凉意。李自锁望着延伸的田垄轻吁一口气,凝聚农民们殷切期盼的芦蒿植株正慢慢填充视野里的光秃地块。李自锁介绍,芦蒿扦插后主要的任务就是防病虫害和施肥,保持土壤湿润,等到10月后更是需要频繁浇水。“到时候还要累一阵,10亩地要上大棚,割掉芦蒿高于地面的枝叶,在春节前新长出的嫩枝叶滋味最好,清炒或者炒香干都好吃,要是炒腊肉就更香了。”

红旗村党委副书记汪宗道介绍,红旗村在汤沟镇属于中大型中心村,4800余人守护着这片开垦了一两百年的热土,他望着成片的种植区感慨:“我们是芜湖的‘菜篮子’之一,芦蒿更是菜篮子里的致富菜。”这片土地承载着三代人的坚守——上世纪50年代,村民为开垦滩涂地在此扎根;上世纪80年代红旗村曾因芦席加工成为“万元户村”;如今转型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3.4万元跃升至近年来的160万元。骄人数字背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这里的乡亲们能吃得了苦,坚信劳动能致富。

当春节的餐桌上泛起芦蒿清香,相信你们不会忘记这样一幅画卷:这份“鲜嫩”从长江畔酷暑下的灼热泥土,到城市冬日里温暖的瓷盘,中间连着无数个被汗水浸透的黎明与黄昏。

大江晚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文 记者 许诚 摄